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Mark Rothko 與紅

我之前分享過,我驚訝澳門人口雖只有小小數十萬,卻有很多高質數的文化藝術活動在賭場之外進行。

在我逗留澳門的一個星期了裡,有緣碰上了香港話劇團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得獎改編話劇"紅"。話劇的主人翁是美籍猶太畫家Mark Rothko。我雖不懂話劇,但聽見話劇是要表達Rothko晚期作畫的心路歷程和掙扎,就算在沒有人陪同下去看也得要買票入場呢!這好一個叫人沈悶,非流行原素的劇種,又只有兩位演員主演卻能夠得獎的劇目,讓我戴上很期待的心情去欣賞。

Mark Rothko的畫看似簡單,以巨大的長方形框框或幾個巨大塊長方形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。他這看似小學生也可以做到的長方塊作品,其實殊不簡單,因為當你定眼凝視细看這些作品時(不要說是他後期的一大片純黑色的作品,早在他還有用顏色作畫時已有這種工力了),可以看到很depressed;看得久,看得入木的話,真的可以看到有點不想活下去。

Rothko 小時跟父母移民去美國,他雖沒有直接被受過種族迫害,但我相信他如一般猶太人,對自己的族裔被迫逼的歷吏一定非常熟悉。這大概對他看生命總是"有點灰"的性情有一絲關係吧。到生命的最後,他那些畫,就只有單一一色----黑色。差不多要尋死的當時,應該跟他心臟出現了毛病,要被醫生禁止作畫,和他出現了問題的婚姻有直接關係吧。

"紅"這臺話劇巧妙地把Rothko 對現實世俗的不憤,對孤芳自賞和長江後浪進前浪的感慨和無奈,在他跟他的助手的對話中無遺的表現出來。九十分鐘的畫劇就在兩位優秀出色的演員以幽默,諷刺,感性,真誠,憤怒,憂傷的對話中,毫無冷場地,叫案拍絕地精彩上演。除了兩個主角外,台上就只有那些作畫人的好朋友:畫布,畫筆,畫框,顏料,水筒那些熟悉的好伴侶。台上佈置以至大小畫具的真實性程度極高,觀衆很容易能穿梭到那個年代,穿梭到Rothko當年在New York 的studio。

那一晚,我雖然隻身一人跑到文化中心去看劇,但是我卻擁有前所未有的满足。儘管Rothko的故事本來就是個悲劇,導演卻能在悲劇以外帶出了生命的動力,令人思想生命意和存在的空間;離開劇院的那一刻,我帶著温暖,輕快,耳猶未盡,若有所思,若有所盼的感覺離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2020 回顧2021展望

很久沒有寫blog了。應該說, 我開了好幾個題目,都只寫了一半就停下了。是懶惰,是文筆枯乾,還是方便的拿疫情來做藉口? 2020年,想大家都應該很想它快一點過去。 2020年,在疫情蓋3/4下,我有所作為? 所謂作為: 1. 騎車多了--今年幾乎不下雨的日子,我都逼到自己去騎車。...